根據台灣地區相關研究與文獻整合分析,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對不同問題類型的療效存在一定差異,且整體效果普遍呈現正向且顯著。
-
整體療效:台灣自1971年至2000年間的257篇研究顯示,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平均效果量為正向且達顯著水準,證明其對心理問題的幫助具有實證基礎。
-
問題類型與療效差異:
- 諮商通常針對有適應困難的正常人,著重於預防性、發展性及解決生活中較輕微的心理困擾,如感情問題、失去親人等生活事件帶來的心理不適,短期諮商效果較佳。
- 心理治療則主要針對心理疾病患者,處理認知、情緒與行為方面較嚴重的問題,目標在於深層情緒或人格的改變,療程較長且系統性較強。
-
療效影響因素:
- 研究指出,治療類型、個案問題類型、治療者經驗及評量方式等變項均會影響療效大小。
- 當事人對諮商有效與否的感受也與其需求匹配度、專業效能及持續求助意願有關。
總結來說,心理諮商較適合處理生活適應困難與情緒調適,療程較短且目標明確;心理治療則適用於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強調深層治療與長期改變。不同問題類型對應不同的助人策略與療程長短,療效因而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