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有研究,心理諮商的持續時間與成效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但成效的影響因素較為複雜,需綜合考量諮商的深度、正向性、議題類型及個案特性等。

  • 一項針對大學諮商中心學生的研究發現,隨著諮商次數增加,個案在晤談感受的深度性、正向性及激動性均有顯著提升,且這些晤談感受的提升能解釋諮商滿意度的高低,尤其是深度性與正向性對滿意度的解釋力達63.5%。這顯示持續的諮商有助於提升個案的正面感受與滿意度,進而促進成效。

  • 另一研究指出,諮商成效的評量可從症狀改善程度、服務滿意度、服務人次及諮商時間比例等多面向進行,其中症狀改善是評估個別諮商成效的重要指標。這意味著持續的諮商時間若能有效促進症狀改善,則成效較佳。

  • 針對諮商服務成效的影響因素,有研究指出不同議題的諮商需求及成效差異明顯,例如親密關係議題通常需要較多次數的晤談,而長度超過一年的諮商,當事人獲益較大。此外,諮商師的專業背景與經驗也會影響成效。

綜合以上,心理諮商的持續時間越長,尤其在一年以上的持續介入,通常能帶來較佳的成效,但成效的提升同時依賴諮商過程中的深度與正向互動,以及議題特性和諮商師的專業能力。短期諮商若能有效提升晤談感受的深度與正向性,也能顯著提高個案的滿意度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