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管教方式對青少年的情緒與行為有顯著影響,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面向來說明:
1. 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問題的關聯
- 父母採取消極、嚴厲或不一致的管教方式,容易導致青少年出現偏差行為,如逃學、逃家等問題,這些行為反映出青少年在家庭中缺乏認同與支持,轉而依附同儕團體,可能走向脫序行徑。
- 相反地,積極、正向且一致的教養態度能有效預防青少年的偏差行為,促進其行為改善。
2. 父母情緒表達與角色認同對青少年情緒的影響
- 父母在情緒社會化過程中,透過言語和行為傳遞情緒表達的接受度,影響青少年對情緒的認知與調節能力。
- 父母若使用語言暴力或表現出負面情緒,會破壞親子關係,降低青少年對父母的認同感,進而影響其情緒穩定與行為表現。
3. 正向教養方式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
- 採用關愛、獎勵、較少懲罰的正向教養方式,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人際關係和情緒調節能力,減少社會焦慮,並促進學校適應。
- 這類教養方式也有助於青少年自我接納,降低反社會行為與攻擊性。
4. 情緒調節作為中介角色
- 青少年對父母管教行為的知覺會影響其情緒調節能力,而情緒調節能力進一步影響其心理社會適應狀況。換言之,良好的情緒調節能緩和不當管教帶來的負面影響。
綜合以上,父母若能採取一致、正向且具支持性的管教方式,並在情緒表達上給予正面示範,將有助於青少年情緒穩定與行為正向發展;反之,嚴厲、消極或語言暴力等不當管教方式,則可能引發青少年情緒困擾與偏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