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經濟限制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心理健康、行為表現及社會參與等多方面。

心理健康方面,經濟弱勢家庭的青少年容易出現消極、懷疑的態度,低自我概念與自我效能,缺乏對未來的期許,這些心理困擾可能導致他們陷入負向惡性循環,影響學業投入與未來發展。此外,家庭若能提供情緒支持,能有效減少因經濟壓力帶來的憂鬱反應,顯示家庭支持對經濟弱勢青少年心理資本的提升至關重要。

行為表現方面,經濟壓力可能使青少年出現反叛行為,如使用暴力或說謊等不良行為,這部分與父母的管教方式及親子互動密切相關。研究也指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難免與父母發生不愉快,且女生較能順服父母,而男生則可能表現出較多反抗行為。

社會參與與幸福感,家庭支持不僅提升青少年的幸福感,也促進其社會參與,減少不當行為的發生。青少年若感受到家庭的讚美和肯定,較容易積極參與學校或社區活動,進而提升整體生活滿意度。

綜合來看,家庭經濟限制對青少年行為的負面影響可透過增強家庭支持、改善親子關係及提供心理資源來緩解,這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行為調適及社會適應均有正面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