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反覆發作與慢性中耳炎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局部治療及手術治療,具體如下:

1. 藥物治療與感染控制

  • 抗生素治療是控制感染的主要手段,通常會使用抗生素耳滴劑(耳浴)搭配口服抗生素,療程約2至3週,以抑制細菌生長並消除感染。
  • 常用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類(如amoxicillin),若患者對此類藥物過敏,醫師會選擇其他抗生素如cefuroxime或ceftriaxone。
  • 同時會使用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或ibuprofen)來緩解耳痛症狀。

2. 局部治療

  • 對於慢性中耳炎,局部清潔及耳滴治療(俗稱洗耳朵)有助於控制感染,減少分泌物及惡臭。

3. 手術治療

  • 若中耳炎反覆發作或感染持續超過3個月,且藥物治療無效,可能需要手術介入。
  • 鼓室成型術(補耳鏡手術):修復破損的耳膜,清除中耳腔內病灶,減少復發機率,並恢復聽力。
  • 中耳通氣管置入術:對於中耳積液持續不退者,會在耳膜上開小洞置入通氣管,幫助引流積液並維持壓力平衡。
  • 手術適應症包括中耳或乳突有不可逆病理變化(如膽脂瘤、骨髓炎)、持續重複感染、以及因感染造成的傳導性聽力障礙。

4. 術後照護

  • 術後需臥床休息,抬高床頭約30度,避免感染及促進傷口癒合。
  • 全身麻醉者需待麻醉清醒6小時後才能進食,初期以軟流質飲食為主。

醫師提醒

  • 早期發現耳痛、惡臭分泌物、聽力下降或耳鳴等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 鼓室成型手術需在顯微鏡下精細操作,醫師技術經驗對手術成功與復發率影響甚大,選擇有經驗的耳鼻喉科醫師非常重要。

總結:中耳炎反覆發作及慢性中耳炎的處理,首重抗生素及局部感染控制,必要時以手術修復耳膜及引流積液,並配合術後適當護理,以降低復發及聽力損失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