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是培養孩子自信心和學習動機的重要工具,但關鍵在於如何正確地讚美。不當的讚美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內在動力,因此了解有效的讚美方式至關重要。

讚美與鼓勵的核心差異

許多父母混淆了「讚美」和「鼓勵」的概念,這兩者對孩子的影響截然不同。

讚美的特點是著重於結果和個人特質,例如「你真聰明」或「你是個好孩子」。這種讚美看重的是行為者本身,目標是讓孩子順從並追求完美的結果。然而,研究顯示讚美可能讓孩子依賴他人評價,認為只有得到肯定才有價值,因此容易為了他人而改變。

鼓勵的特點是著重於努力過程和行為本身,例如「這個滿分反應出你的努力」或「你對這件事有何看法?」。鼓勵教導孩子進行自我評價,即便沒有他人肯定,也懂得向內探求,充滿自信。

正確讚美的五大方向

強調努力而非天賦

心理學家Carol Dweck的研究證明,讚美孩子的方式會深刻影響他們對學習與挑戰的態度。被讚美天賦的孩子害怕失敗會破壞「聰明」的形象,因此不敢犯錯;相反地,被讚美努力的孩子沒有了不能犯錯的壓力,他們的眼光和回報感來自於解決問題的過程。

例如,當孩子考試得滿分時,應該說「這個滿分反應出你的努力」,而不是「我很驕傲你拿了滿分」。

聚焦於過程而非結果

讚美孩子時,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被誇獎的原因,讓孩子記得過程的重要性。這不僅能保留孩子的好行為和好習慣,也是讓孩子不過度驕傲的方法。

比起只關注結果,家長應該專注在孩子努力的過程,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也應給予正面的回饋和讚美。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努力和進步同樣值得慶祝。

讚美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體的讚美應該承認孩子的智慧與創意,例如「你提出的解決方法很有創意!」。這種讚美方式能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使他們勇於面對挑戰並持續成長。

擴大讚美的範圍

不要只讚美孩子的課業成績,更要稱讚他的分享、善舉和其他品質。當孩子幫助別的同學、願意分享文具,或參加公益活動時,這些都是值得讚美的機會,能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給予具體而真誠的讚美也很重要,例如「你把玩具收得好整齊,找東西時會更加方便!」這樣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還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對家庭有重要意義。

使用冷靜而中立的語氣

在日常教養中,冷靜的語氣不僅有助於緩和局勢,還能為孩子樹立情緒管理的榜樣。例如,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可以說「這次的成績可能有些進步空間,我們一起看看可以怎麼改進」,而不是責備。

長期影響與內化效果

父母在孩子1-3歲以及10歲時使用的讚美方式,能夠預測孩子未來的思維模式與挑戰渴望。當大人用正確的讚美方式時,孩子會逐漸內化,形成健康的自我對話:

  • 「這個太難了」轉變為「可能需要更多時間」
  • 「我犯了錯」轉變為「錯誤能幫助我成長」
  • 「我做不到」轉變為「我要開始訓練我的腦袋」

建立自信的完整策略

除了讚美方式,還應該設定可實現的目標、鼓勵獨立和自主、培養社交技能,以及鼓勵孩子的興趣與嗜好。成就感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因此父母和老師應該多給孩子鼓勵讚美,協助孩子擁有成功的機會與經驗,這些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成就感會不斷循環促進下一次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