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對兒童鼻塞的診療流程與檢查項目,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重要步驟:
1. 臨床問診與病史了解
醫師會詳細詢問兒童鼻塞的持續時間、嚴重程度、是否伴隨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發燒等症狀,以及是否有過敏史或家族過敏史,了解是否可能為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或腺樣體肥大等原因。
2. 身體檢查
- 鼻腔檢查:使用鼻內視鏡或簡單的鼻鏡檢查鼻腔內部,觀察是否有鼻息肉、腫脹、分泌物或異物。
- 耳朵檢查:檢查是否有中耳炎或中耳積液,因為鼻塞有時會影響耳朵健康。
- 喉嚨及口腔檢查:評估腺樣體大小及口腔呼吸狀況。
3. 特殊檢查
- 鼻內視鏡檢查:對於反覆鼻塞或懷疑腺樣體肥大、鼻竇炎的兒童,耳鼻喉科醫師會使用鼻內視鏡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 影像學檢查:如X光或CT掃描,評估鼻竇及腺樣體的狀況,尤其是懷疑慢性鼻竇炎或腺樣體肥大時。
- 過敏原檢測:若懷疑過敏性鼻炎,可能會安排血液或皮膚點刺測試,找出過敏原。
4. 治療流程
- 保守治療:
- 鼻腔清潔:使用生理食鹽水洗鼻,幫助清除鼻腔分泌物,改善鼻塞。
- 吸鼻器輔助:嬰幼兒可用專用吸鼻器清除鼻涕。
- 藥物治療:包括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抗生素(若有細菌感染)等。
- 避免過敏原及刺激物。
- 手術治療:
- 若腺樣體肥大導致嚴重鼻塞,且藥物治療無效,可能考慮腺樣體切除術。
- 鼻中膈偏曲或鼻息肉等結構性問題,可能需要手術矯正。
5. 追蹤與評估
治療後醫師會定期追蹤鼻塞改善情況,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
總結表格
診療階段 | 主要項目 | 目的與說明 |
---|---|---|
問診 | 症狀、過敏史、家族史 | 判斷可能病因 |
身體檢查 | 鼻腔、耳朵、喉嚨檢查 | 評估鼻塞原因及併發症 |
特殊檢查 | 鼻內視鏡、影像學、過敏原檢測 | 精確診斷鼻竇炎、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等 |
保守治療 | 洗鼻、吸鼻器、藥物治療、避免過敏原 | 緩解症狀,控制炎症 |
手術治療 | 腺樣體切除術、鼻中膈矯正術等 | 解決結構性阻塞,改善鼻塞 |
追蹤評估 | 定期回診 | 確認治療效果,調整治療方案 |
以上流程與檢查項目是耳鼻喉科對兒童鼻塞常見且標準的診療方式,能有效找出病因並給予適當治療,避免長期鼻塞造成呼吸及發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