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性侵案件的預防
環境安全規劃與管理
- 空間檢視與改善:公共場所應定期檢視空間配置、照明、監視器、求救系統與安全路線,並針對曾發生事件的區域加強改善,必要時繪製危險地圖,提升整體安全性。
- 設備維護:確保監視器、照明設備正常運作,減少空間死角,並在必要區域設置警報系統,方便緊急時求助。
- 人員管理:場所負責人應訂定性騷擾防治措施並公開揭示,組織達一定規模時應設立申訴管道,並定期舉辦防治教育訓練。
個人自我保護
- 避免孤立環境:盡量避免單獨進入電梯、車庫、洗衣房等偏僻或封閉空間,尤其與不熟識者同行時更需謹慎。
- 保持警覺:改變固定作息,避免讓他人掌握行蹤;與鄰居保持良好互動,互相照應。
- 明確表達界線:若感到不適,應清楚表達拒絕,無需擔心被視為無禮,自身安全最為重要。
- 節制飲酒與用藥:避免因酒精或藥物影響判斷力與反應能力。
- 安排安全交通:與不熟識者外出時,盡量自行安排交通工具或與朋友同行。
教育推廣措施
學校與機構教育
- 定期宣導與訓練:學校應每年針對師生舉辦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教育,提升尊重身體自主權的意識,並評鑑實施成效。
- 專業人員進修:性平會及相關處置單位人員應定期參與在職進修,強化事件處理能力。
- 情感與性教育:結合性教育、情感教育,及早建立身體自主權及健康人際互動觀念,特別針對青少年族群加強推廣。
社會大眾宣導
- 案例分享與資源手冊:透過真實案例與資源手冊,提升大眾對性侵害事件的認知與自我保護意識。
- 法律與求助管道資訊:明確告知性侵害的定義、類型、相關法規、申訴與救濟機制,以及可尋求協助的單位與團體。
- 職場教育:雇主應提供職場不法侵害相關教育訓練,鼓勵全員參與,並建立明確的申訴與保護機制。
綜合建議表
預防層面 | 具體措施 |
---|---|
環境安全 | 定期檢視空間、加強照明與監視、設置警報與求救系統、繪製危險地圖 |
個人防護 | 避免孤立環境、保持警覺、明確表達界線、節制飲酒用藥、安排安全交通 |
教育推廣 | 定期校園宣導與訓練、專業人員進修、情感與性教育、案例分享、法律資訊提供 |
申訴與支援 | 設立申訴管道、明確救濟機制、提供心理與法律支援 |
小結
公共場所性侵案件的預防需結合環境安全管理、個人自我保護意識提升,以及持續的教育推廣。學校、機構與雇主應負起責任,定期檢視與改善場所安全,並透過教育訓練強化大眾對性侵害的認知與應變能力。個人則應保持警覺,避免高風險情境,並勇於表達界線與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