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航模式的歷史背景與演變主要起源於航空安全對無線通訊干擾的顧慮,並隨著行動通訊技術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普及。

  1. 背景起源
    飛航模式的概念與飛機上電子設備可能對飛行導航和通訊系統造成干擾的問題密切相關。早期飛航安全強調避免任何可能影響飛機電子系統的無線訊號,因此要求乘客關閉手機等無線通訊設備。隨著手機普及,為方便用戶同時符合安全規定,飛航模式應運而生,允許用戶一鍵關閉手機的蜂窩網路、Wi-Fi和藍牙等無線發射功能。

  2. 技術與專利演變

    • 專利爭議:飛航模式的專利權存在爭議,主要涉及三家公司:高通、華為和諾基亞。高通於2000年2月在美國取得飛航模式專利,華為於2001年取得中國專利並於2005年通過審核,諾基亞則較晚推出類似功能並因專利糾紛將功能名稱改為「離線模式」。
    • 功能演進:飛航模式最初是為了完全關閉手機的無線通訊功能,防止訊號干擾飛機設備。隨著技術進步,飛航模式允許用戶在飛行中仍可使用手機的非無線功能(如離線遊戲、音樂播放),並在部分航班允許Wi-Fi和藍牙在飛航模式下開啟。
  3. 與飛航安全的關聯
    飛航模式的推廣與航空安全規範密不可分。雖然現代研究顯示手機訊號對飛機影響有限,但機師和航空公司仍要求乘客開啟飛航模式,以避免多部手機同時搜尋訊號可能對飛機通訊產生干擾,確保飛行安全。

  4. 相關技術背景
    飛航模式的出現與航空電子設備的發展密切相關,例如飛航紀錄器(黑盒子)的發明和普及,這些技術共同推動了航空安全標準的提升。

所以,飛航模式是因應航空安全需求而設計的手機功能,起源於2000年代初期的專利申請,並隨著手機技術和航空規範的演變而逐步完善。其核心目的是在飛行過程中關閉手機的無線訊號發射,避免干擾飛機電子系統,保障飛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