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的背景是2024年4月3日的大地震造成山體土石鬆動,隨後2025年7月颱風薇帕帶來豪雨引發馬太鞍溪上游大規模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該堰塞湖面積約18公頃,壩高約120公尺,蓄水量逐步增加,經歷多次降雨後水位持續升高,直到2025年9月23日因颱風樺加沙外圍環流帶來豪大雨,堰塞湖壩頂發生溢流並潰決。

潰決時,短時間內大量水體與土石傾瀉下游,洪水迅速淹沒花蓮光復鄉市區,造成房屋一樓幾乎淹沒,公共設施與商店遭毀,交通中斷,斷水斷電,居民被迫垂直避難或撤離。災害造成至少17人死亡、多人失聯及數十人受傷,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均受影響,損失嚴重。

災害形成的關鍵因素包括:

  • 2024年地震造成山體鬆動,為崩塌埋下伏筆。
  • 2025年7月颱風薇帕豪雨引發大規模崩塌,形成堰塞湖。
  • 7月至9月間頻繁降雨使堰塞湖水位不斷升高。
  • 9月23日樺加沙颱風豪雨使水位超過壩體承受極限,導致壩頂溢流潰決。
  • 馬太鞍溪橋被洪水沖毀,阻礙水流,抬高水位加劇淹水。

災害影響包括:

  • 光復鄉市區多處淹水,房屋、商店、公共設施嚴重受損。
  • 交通中斷,台9線道路受阻。
  • 斷水斷電,居民生活受嚴重影響。
  • 多人死亡、失蹤及受傷,尤其年長者撤離不及。
  • 農業與地方經濟受損,安置需求迫切。

整體而言,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是地震與颱風豪雨交互作用下的複合型自然災害,造成嚴重洪水淹沒與人員傷亡,凸顯山區地質脆弱與氣候極端事件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