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肢體語言與聲音表達密切相關,兩者共同構成寶寶早期溝通的主要方式。寶寶在6個月以前,通常透過肢體動作如手腳亂晃、吐舌、吸吮手腳等來表達需求(例如餓了),此時聲音表達較少且不具明確意義;6個月以後,寶寶開始用特定的聲音(如「ㄋㄟㄋㄟㄋㄟ」或「ㄇㄚㄇㄚㄇㄚ」)來表達需求,肢體語言與聲音表達逐漸結合,形成更明確的溝通方式。
此外,寶寶的肢體語言如打哈欠、揉眼睛、伸懶腰等,通常代表累了想休息,若未被理解,寶寶可能會用握拳、腳伸直等肢體動作加強表達,最後以哭鬧聲音表達不滿。這顯示肢體語言與聲音表達是寶寶情緒和需求的雙重信號。
在語言發展的早期階段,寶寶會透過觀察大人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聲音,學習模仿與互動,肢體語言也有助於寶寶理解語言的節奏與情感。嬰幼兒在「玩聲期」會嘗試控制口腔肌肉發出各種聲音,這與肢體動作的協調發展密不可分,聽覺回饋對聲音與肢體動作的連結也非常重要。
所以,寶寶的肢體語言是其聲音表達的基礎和輔助,兩者相輔相成,幫助寶寶在語言尚未成熟前有效溝通需求與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