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髮禁的態度普遍呈現兩極化,社會反應亦相當多元。許多學生認為頭髮是個人自由與身體自主權的一部分,應該有權決定自己的髮型,不應受學校嚴格限制;而部分家長和教師則擔心解除髮禁會影響學生專注力及校園紀律,對學生可能「作怪」或過度打理頭髮感到憂慮。
教育部自九十四學年度起全面解除中學髮禁,規定公立學校不得將髮禁納入校規,也不得藉故檢查或懲處學生髮型。這項政策反映了對學生基本人權的尊重,強調髮型屬於個人自由範疇。然而,解除髮禁後,部分學校仍保留不染不燙等原則,並嘗試在尊重學生自由與維持校園秩序間尋求平衡。
社會層面上,解除髮禁引發了家長、教師與學生間的討論與調適。部分家長對子女的特殊髮型(如龐克頭)持反對態度,擔心形象或社會觀感,甚至會影響親子關係。而年輕一代及部分社會人士則認為髮禁是過時的管理方式,隨著社會開放與多元文化的發展,學生應有更多自主權,髮禁不應再被視為維持紀律的必要手段。
心理學觀點指出,髮型的自由有助於學生自我認同與表達,師長若能引導學生適當呈現自我,反而有助於其社會發展與人際互動。整體而言,髮禁的解除是社會價值觀轉變的反映,雖帶來挑戰,但也促進了對學生權利的尊重與多元文化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