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與受害幼童的後續照護,重點在於提供安全感、情緒支持與專業治療,並結合家庭與社會資源,協助孩子逐步恢復心理健康。
首先,心理輔導應以確認孩子是否處於安全狀態為前提,並建立適切的安全計劃。與孩子談話時,需傳達支持與陪伴,避免給予不實承諾,尊重孩子的坦露程度,並強調暴力行為是施暴者的責任,而非孩子的錯。此外,心理輔導過程中,應注意敏感兒童的情緒反應,避免強迫孩子說出不願透露的細節。
針對受虐幼童,心理治療通常採用多向度評估,包括父母的結構性管理能力、參與性互動、情感支持與行為規範等,透過治療歷程幫助孩子宣洩情緒、建立自我概念與適切行為,進而促進心理復原。治療成效會因治療歷程中相關因素的鞏固而提升,加速療癒進程。
後續照護方面,優先考量以親屬安置為原則,若無親屬資源,則安排家庭式替代照顧,特別是3歲以下幼童,確保其生活環境的穩定與安全。同時,社會福利與司法系統應提供友善的兒少保護與輔導服務,保障受害兒童的權益。
家長或照顧者在陪伴受害幼童時,也需保持冷靜與平穩,避免情緒失控影響孩子復原,必要時接受心理輔導以調適自身情緒,成為孩子療癒過程中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綜合以上,心理輔導與後續照護應結合安全評估、情緒支持、專業治療、適切安置及家庭支持,形成多層次的照護網絡,幫助受害幼童走出創傷,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