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受虐後會產生多方面的心理創傷,常見包括情緒波動(恐懼、焦慮、悲傷、憤怒)、行為改變(睡眠困難、退縮、攻擊性)、創傷回憶(閃回、惡夢)、學習與注意力問題,以及社交困難(不信任他人、難以建立友誼)。這些心理創傷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影響自尊、自我價值感,甚至導致長期的心理健康問題。
家庭環境對幼兒心理創傷的影響極大。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常感到恐懼、羞恥、罪惡感、無助與困惑,甚至會假裝暴力不存在或自我隔離。長期處於家庭暴力環境中,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會受損,如杏仁核萎縮、對壓力激素反應異常,導致情緒調節困難和過度警覺,這些生理變化與心理創傷相互影響,可能延續至成年,增加自殺念頭和自傷行為的風險。
此外,虐待兒童的家庭通常存在多重危險因子,如主要照護者的低社經地位、犯罪行為或心理問題,這些因素加劇兒童受虐後的心理創傷與復原難度。因此,早期發現和介入心理治療對於減輕幼兒受虐後的心理創傷及改善家庭功能至關重要。
所以,幼兒受虐後的心理創傷表現多元且嚴重,家庭暴力和虐待環境會加劇這些影響,且可能對兒童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造成長遠損害,需透過專業介入與家庭支持來促進兒童的康復與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