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事件中,幼童所承受的心理創傷極為嚴重且多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情緒困擾與心理症狀:幼童常出現焦慮、恐懼、冷漠、罪惡感、內疚、混亂等情緒反應,並可能伴隨退縮、壓抑、依賴、逆來順受等行為表現。此外,受虐兒童可能產生過於悲觀、低自尊、自責、自傷、自暴自棄等負面想法,甚至引發精神恍惚、焦慮症、憂鬱症、解離症狀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
認知與情緒調節障礙:受虐兒童在認知功能上可能出現扭曲,傾向自我攻擊或過度推論他人意圖,導致情緒調節困難,難以辨識和表達自我及他人情緒,情緒反應可能過度或不適當。
-
人際關係與依附問題:受虐兒童常有過分自責、沮喪、疏離冷漠、缺乏信任感,甚至對他人懷有莫名憤怒,這些都嚴重影響其人際互動與關係建立。
-
創傷動力模型中的四大扭曲因素:包括背叛感(信任的人造成傷害)、污名化(自我形象負面化,導致愧疚、罪惡感、低自尊等)、無助感(感覺身體失控、無力反抗)及恐懼感,這些因素共同扭曲受虐兒童對世界的認知與情感取向。
針對這些心理創傷,後續的輔導措施通常包括:
-
專業心理治療:透過心理諮商、認知行為治療(CBT)、創傷治療等方式,幫助受虐兒童處理創傷記憶、調節情緒、重建自我價值感與安全感。
-
建立安全支持環境:提供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避免再次受虐,並由信任的成人給予關懷與支持,促進情感依附的修復。
-
家庭與社會介入:對施虐者進行管控與輔導,並透過社會資源介入,協助家庭功能恢復或安排適當的替代照顧。
-
長期追蹤與多面向支持:由醫療、心理、社工等多專業團隊合作,進行長期追蹤,並提供教育、社會適應等多方面的支持,降低未來心理疾病及行為問題的風險。
所以,幼童在虐待事件中所受的心理創傷深遠且複雜,必須透過多專業合作的系統性輔導措施,才能有效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健康,重建正常的生活與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