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顯示,夫妻在財務管理上選擇共用帳戶或獨立帳戶,主要受到方便性與個人習慣的影響,且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多數夫妻會基於方便選擇財產管理方式,但這也可能導致花費缺乏節制,影響財務健康。

具體研究發現包括:

  • 美國聖母大學心理學家卡賓斯基(Garbinsky)等人透過英國銀行調查發現,長期伴侶中約有三分之一合併帳戶,約三分之二維持獨立帳戶。

  • 台灣及其他地區的研究指出,約52%至64%的夫妻會使用共同帳戶,且開設時間點不同,有些婚後即設立,有些則延後。

  • 社會學家喬安娜.佩平(Joanna Pepin)認為,隨著現代伴侶結婚年齡推遲及先同居的趨勢,獨立帳戶的使用習慣可能會更普遍。

心理學角度認為,夫妻財務管理方式不僅影響金錢使用,也反映彼此的信任、溝通與關係動態。共同帳戶有助於促進透明與合作,但可能降低個人經濟自主感;獨立帳戶則保留個人空間,但需更強的溝通協調。

此外,婚姻關係品質與情感互動也密切相關。美國婚姻諮商心理學家約翰•高曼(John Gottman)提出「情感帳戶」概念,形容夫妻間的情感互動如同銀行帳戶,有正向存款與負向扣款。良好的情感帳戶有助於維持關係穩定,這與財務管理的合作態度相輔相成。

所以,心理學研究認為夫妻共用帳戶與獨立帳戶各有優缺點,選擇應考慮雙方的溝通模式、信任程度及生活習慣,並非單一模式適用所有夫妻。在台灣,這些觀察同樣適用,夫妻多依方便與習慣決定財務管理方式,心理層面的信任與情感互動則是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