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育兒(親密派)對父母的體力與心理影響在台灣的情境中,主要表現在育兒勞動強度增加與心理壓力提升。

在台灣,親密育兒強調父母(尤其是母親)與幼兒的密切互動,如頻繁抱抱、說話、唱歌、講故事、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等,這種育兒方式要求父母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導致體力負擔加重。此外,親密育兒的理念常與現代育兒科學知識結合,父母需持續學習並實踐各種促進幼兒發展的活動,這也增加了心理壓力,尤其是母親在家庭關係網絡中需與配偶及長輩協商分工,面對不同育兒觀念的衝突,容易感到焦慮與疲憊。

具體影響包括:

  • 體力負擔:親密育兒要求頻繁的身體接觸與陪伴,母親常需親自照顧新生兒及幼兒,安排多樣化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活動,導致體力消耗大。

  • 心理壓力:母親在實踐親密育兒時,常面臨來自家庭成員(如祖父母)不同育兒觀念的挑戰,需不斷協商與調整,增加心理負擔。此外,親密育兒強調高度投入與責任感,可能使父母產生焦慮、擔憂是否能達到理想標準。

  • 社會支持與分工:台灣的育兒多依賴家庭網絡協助,若缺乏足夠支持,親密育兒的負擔更容易集中在母親身上,影響其身心健康。

  • 心理健康風險:過度投入親密育兒可能與現代教養焦慮相關,若父母缺乏適當的情緒支持與休息,可能增加心理壓力與疲勞感。

總體而言,親密育兒在台灣雖被視為促進幼兒發展的理想方式,但對父母尤其是母親的體力與心理健康帶來明顯挑戰,需透過家庭分工、社會支持與親職教育等方式來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