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由腸病毒(尤其是A型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症狀包括發燒、手腳及口腔黏膜出現小紅疹或水泡,口腔潰瘍會導致疼痛及進食困難。腸胃炎則是腸病毒感染可能引起的另一種症狀,表現為嘔吐、腹瀉等腸胃道不適,但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狀主要是皮膚及口腔病變。

伊科病毒(Echovirus)屬於腸病毒家族的一員,也會引起腸病毒感染,但較常見的手足口病致病病毒是A型克沙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伊科病毒感染可能導致無菌性腦膜炎、發燒及其他系統性症狀,與手足口病的典型皮膚口腔症狀較不相同。

在台灣,腸病毒感染全年皆有病例,主要流行季節為4至9月,手足口病多為良性病程約一週,但腸病毒71型感染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心肌炎、腦炎甚至死亡,需密切觀察高燒、嘔吐、意識改變等重症警訊。

綜合來說:

  • 手足口病症狀:發燒、手腳及口腔出現水泡或潰瘍,疼痛影響進食。
  • 腸胃炎症狀: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不適,可能與腸病毒感染相關,但非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現。
  • 伊科病毒關聯:屬腸病毒家族,可能引起腸病毒感染相關疾病,但較少直接導致典型手足口病症狀,更多與無菌性腦膜炎等重症相關。

以上資訊符合台灣衛生單位及醫療機構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