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感染的季節性

台灣地區的腸病毒感染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動。根據歷年監測資料,腸病毒疫情通常自每年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之後緩慢下降;到了9月開學後,常會再出現一波流行。這種「春夏季節交替」與「秋季」的雙高峰模式,在多種統計分析方法下都得到驗證。不過,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如台灣),腸病毒全年皆可能有零星個案發生,季節性不如溫帶地區明顯。

近年流行趨勢與變化

  • 傳統流行模式:過往腸病毒多在4月底至5月初進入流行期,5月底至6月初達到高峰,暑假後疫情逐漸降溫。
  • 近年異常現象:2023年及2025年觀察到腸病毒流行季節出現變化。例如,2023年春季腸病毒門診人數較往年同期明顯增加,部分地區甚至高出數倍。2025年則有專家指出,腸病毒流行期可能延後,高峰甚至可能拖到暑假後才出現,與傳統模式不同。
  • 可能影響因素:COVID-19疫情後,許多傳染病的季節性規律被打破,加上「免疫負債」(因防疫措施導致群體免疫力下降)等因素,使得腸病毒等疾病的流行趨勢更難預測。

臨床與流行病學特徵

  • 高風險族群:5歲以下幼童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群體。
  • 主要症狀:常見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歷年流行以疱疹性咽峽炎較多。
  • 重症與死亡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致死率約在1.3%至25.7%之間,但近年重症病例數已較過去減少。

小結

台灣腸病毒感染的季節性以春夏季交替與秋季為主要高峰,但全年皆可能有病例發生。近年因疫情、防疫措施及群體免疫變化,腸病毒的流行趨勢與季節性出現異常,家長與醫療人員需提高警覺,隨時注意疫情變化。幼童為高風險族群,應加強個人衛生與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