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孕期超音波檢查主要用於監測胎兒發育與心跳狀況,並依照孕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檢查重點與時間安排。政府提供的十四次產檢中包含兩次免費超音波檢查,孕婦也可依需求自費增加檢查次數。
孕期超音波檢查的主要時間點與重點如下:
-
第一孕期(6-8週)
主要確認胚胎是否著床於子宮內(排除子宮外孕)、胚胎數量及胎兒心跳。 -
第一孕期晚期(11-14週)
測量胎兒大小(頭臀長),並可進行頸部透明帶厚度檢測,搭配母血生化指標篩檢唐氏症風險。 -
第二孕期(約16-24週)
進行較精密的高層次超音波檢查,觀察胎兒頭頸部、腹部器官、四肢發育及是否有重大畸形,並監測胎盤位置與羊水量。 -
約20週
進行免費產前超音波篩檢,測量胎兒頭雙頂骨徑、腹圍、股骨長度,評估胎兒生長狀況,確認胎兒心跳及多胞胎情況。 -
第三孕期(約32週後)
進一步監測胎兒生長、羊水量及胎盤狀況,確保胎兒健康。
胎兒心跳監測
超音波檢查可直接觀察胎兒心跳,第一孕期即會確認心跳存在,之後各孕期檢查亦會持續監測。診間也常用杜普勒(Doppler)聽胎心音,但不一定每次產檢都需做超音波。
安全性
超音波為非侵入性檢查,合理使用下對胎兒安全,無證據顯示有害。
所以,台灣孕期超音波檢查依孕週數分階段進行,重點涵蓋胎兒著床、心跳確認、大小測量、結構異常篩檢及生長監測,並配合政府補助的免費產檢政策,提供孕婦全面的胎兒發育與心跳監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