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期間的祭拜與普渡活動主要是祭祀無主孤魂(俗稱「好兄弟」),以安撫亡靈、祈求平安。鬼月祭拜活動集中在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五「中元普渡」及月底(七月底或八月初一)「關鬼門」三個重要時點,整個祭祀儀式持續至八月初一「搶孤」活動結束。

祭拜方式與一般祭祀不同,通常需燒三巡香,供品豐富且具象徵意義,包括糕子(供老大公帶往陰間充作乾糧)、春仔花、白粉、梳鏡、毛巾、臉盆水(供好兄弟梳洗用)、香煙、生薑(象徵山珍)、鹽(象徵海味)等。燒的祭品有經衣(鬼魂穿的衣服)和冥紙(鬼魂用的錢幣)。地方寺廟會由各村里輪流舉辦「公普」祭典,家中若有守喪則改用長板凳祭拜。

中元普渡是鬼月中最盛大的祭祀活動,通常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目的是祭拜無主孤魂,祈求亡靈安息並保佑陽間家屬平安。普渡流程包括主祭者點香邀請好兄弟享用供品,爐上插三炷香,供品上各插一炷香,最後焚燒金紙與經衣。

鬼月祭拜的文化背景源自於早期台灣社會對孤魂無依的關懷與安撫,藉由祭祀活動安定人心,避免亡靈作祟。

參考資料:

  • 中華民俗學會《農曆七月鬼放假 - 民間習俗》
  • Senao線上文章《4大中元普渡攻略》
  • 臺灣文獻講座「鬼月說鬼」林茂賢教授演講摘要
  • mababy《農曆七月鬼門開中元普渡,渡什麼?7個QA》
  • 冬瓜行旅《2025農曆七月鬼門關怎麼拜拜?供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