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門開」指的是農曆七月初一這一天,傳說陰間的鬼門大開,讓孤魂野鬼可以回到陽間享受供奉和探望親人;而「鬼門關」則是七月三十這天鬼門關閉的意思,象徵鬼魂返回陰間。

這個習俗主要流傳於福建、廣東一帶,隨著早期移民傳入台灣,成為台灣重要的民俗文化。鬼門開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較廣泛接受的是:

  1. 移民社會背景:早期閩粵移民社會中因械鬥和紛爭死亡的人多成為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為安撫這些孤魂,先民在農曆七月祭拜他們,形成鬼月習俗。

  2. 明代朱元璋的政策: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篤信風水,為了獨占七月的吉日祭祀,謠傳七月為不祥的鬼月,限制民間使用,這一說法被認為是鬼月習俗形成的原因之一。

此外,台灣早期民間信仰中,春分時節也被視為鬼門開的時候,祖先和孤魂會回到陽間,這顯示鬼門開的概念在不同時節和族群中有不同的表現。

在鬼門開期間,人們會準備豐盛供品祭拜孤魂野鬼,並遵守一些禁忌,如避免夜晚外出、避免婚嫁等,以示尊敬和避邪。

所以,「鬼門開」與「鬼門關」是農曆七月中陰陽兩界交流的象徵,反映了華人社會對祖先與孤魂的敬畏與祭祀文化,並融合了歷史背景與民間信仰的多重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