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養成動靜合宜的孩子,關鍵在於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均衡地進行動態與靜態活動,並培養專注力與自我調節能力。
根據專家建議,具體做法包括:
-
安排動靜各半的活動時間:例如一天中活動時間約一半用於跑跳、爬行等大肌肉運動,另一半用於拼圖、積木、親子共讀等靜態專注活動。這樣孩子能學會在適當時候動,也能靜下心來專注。
-
從小培養專注力:2歲前在父母陪伴下,孩子對玩具的專注時間約3-5分鐘,2歲後可逐漸延長至7分鐘以上,5歲時能達15-20分鐘。專注力的提升有助於孩子靜態活動的持續。
-
規劃明確的活動空間:在家中劃分動態與靜態活動區域,讓孩子知道哪裡可以跑跳,哪裡適合安靜玩耍或閱讀,有助於建立自我約束力與界線感。
-
親子共同參與與正向互動:父母耐心陪伴孩子進行靜態活動,如共讀繪本、桌遊,並在孩子動態活動時給予鼓勵。良好的親子關係能讓孩子感到安全,更容易學習調節自己的行為。
-
日常生活中自然融入動靜活動:例如早晨起床後做伸展運動,放學後固定戶外活動時間,飯後安排安靜的閱讀或拼圖時間,讓孩子習慣動靜交替。
所以,養成動靜合宜的孩子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安排動靜平衡的活動,提供適合的環境與支持,並耐心引導孩子逐步建立專注力與自我調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