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毒疹類型及其臨床表現如下:

  • 玫瑰疹(嬰兒玫瑰疹)
    由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HHV-6、HHV-7)引起,主要好發於6個月至2歲嬰幼兒。臨床表現為高燒數天後退燒,隨即出現細小玫瑰色斑丘疹,主要分布於軀幹,伴隨輕微不適或無症狀。

  • 傳染性紅斑(第五病)
    由微小病毒B19感染,常見於學齡兒童,成人亦可感染。特徵為臉頰出現鮮紅色斑疹,俗稱「蘋果臉」,伴隨類似感冒症狀如頭痛、喉嚨痛及肌肉酸痛。傳染途徑為飛沫及接觸傳染。

  • 腸病毒感染
    包含多種病毒株,如克沙奇A型(A1-10、A16、A22)、腸病毒71型等。症狀初期類似感冒,可能發燒、喉嚨出現水泡,嚴重者可有口腔潰瘍。部分病例會出現皮疹,但非必然。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

  •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通常發生於曾感染過水痘後病毒潛伏於神經節,免疫力下降時復發。臨床表現為沿單側神經分布的疼痛性紅疹及水泡,伴隨疲勞、發燒等症狀。特殊類型包括帶狀皰疹毒眼症、雷氏症候群等。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是常見且嚴重的併發症,尤其老年患者疼痛持續時間較長。

  • 其他病毒性紅疹
    由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也可引起,表現為紅疹,可能伴隨呼吸道症狀。近期猴痘病毒感染亦會出疹,疹子逐漸演變成水泡。

以上病毒疹多數伴隨發燒及全身不適,皮疹形態、分布及伴隨症狀有助於臨床診斷。治療多以對症支持為主,嚴重者需醫療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