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如何診斷玫瑰疹

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主要由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HHV-6、HHV-7)引起,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幼兒。診斷主要依賴臨床症狀與病程觀察,因為台灣多數醫院無法針對這兩型病毒進行檢驗,醫師通常會先排除其他感染,再根據典型病程做出臨床診斷。

典型臨床表現包括:

  • 突發性高燒:體溫可達39–40°C,持續3–5天,期間幼兒可能躁動不安,甚至出現熱痙攣,但多數精神活動力尚可。
  • 退燒後出疹:高燒退後,軀幹、脖子開始出現粉紅色小疹子,之後可能擴散至臉及四肢,疹子不癢、不痛、不脫皮、不起水泡,幼兒通常不會因疹子感到不適。
  • 其他症狀:可能伴隨輕微腹瀉,偶有頭頸部淋巴結腫大、耳膜發紅,軟顎可見小紅疹(Nagayama spots)。
  • 無呼吸道症狀:通常不會有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

如何區分玫瑰疹與其他病毒疹

臨床鑑別要點

疾病 好發年齡 發燒與出疹關係 疹子特徵 其他症狀 傳染性
玫瑰疹 6個月–2歲 高燒3–5天,退燒出疹 粉紅小疹,軀幹先,不癢不痛 輕微腹瀉,淋巴結腫大
水痘 任何年齡 發燒與出疹同時 紅疹、水泡、結痂,全身分布 倦怠、搔癢
麻疹 未接種疫苗兒童 發燒後出疹 紅斑丘疹,頭臉先,向下蔓延 結膜炎、咳嗽、流鼻水
德國麻疹 兒童、青少年 輕微發燒後出疹 淡紅疹,全身分布 淋巴結腫大
腸病毒疹 兒童 發燒與出疹可能同時 多樣(斑丘疹、水泡等) 口腔潰瘍、手足病灶

診斷流程

  1. 詳細病史與理學檢查:詢問發燒天數、出疹時機、疹子分布與特徵,有無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
  2. 排除其他感染:必要時進行血液檢查、病毒培養或血清學檢驗,排除麻疹、德國麻疹、水痘、腸病毒等。
  3. 觀察病程:玫瑰疹的特色是「燒退疹出」,且出疹後幼兒活動力恢復正常,這點有助於與其他病毒疹區分。
  4. 必要時轉介:若症狀不典型或合併其他嚴重表現,需考慮其他診斷或進一步檢查。

小結

玫瑰疹的診斷以臨床表現為主,重點在於「高燒數日後退燒出疹」且「疹子不癢不痛、無呼吸道症狀」。醫師需熟悉各種病毒疹的典型病程與皮疹特徵,並在必要時輔以實驗室檢查,才能準確區分玫瑰疹與其他病毒疹。若家長對疹子性質或幼兒狀況有疑慮,應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