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產與剖腹產對尿失禁風險的比較如下:

分娩方式 尿失禁風險率 主要原因與說明
自然產 約30%~50% 胎兒經過產道時會拉扯骨盆底肌肉,導致骨盆底肌肉和神經受損,是尿失禁的主要影響因素。自然產婦女尿失禁風險約為剖腹產的2倍,且骨盆脫垂風險也較高(約2.8倍)。產後漏尿多在6週至3個月內可改善,但若超過6個月需治療。
剖腹產 約10%~20% 風險較自然產低,因胎兒不經過產道,骨盆底肌肉受損較少,但懷孕本身仍會影響骨盆底肌肉和組織,故仍有一定風險。剖腹產婦女尿失禁機率約10%~15%,部分研究顯示可達15%-20%。

其他影響尿失禁風險的因素包括:

  • 年齡:高齡產婦(≥35歲)肌肉彈性較差,恢復較慢。
  • 產次:生產次數越多,骨盆底肌肉壓力越大,恢復越困難。
  • 寶寶體重:巨嬰(>4公斤)增加產道壓力,易造成肌肉損傷。
  • 產程操作:會陰切開、使用產鉗或真空助產會增加骨盆底肌肉及神經損傷風險。

總結:自然產因胎兒通過產道造成骨盆底肌肉及神經較大損傷,尿失禁風險明顯高於剖腹產,但剖腹產並非完全無風險。產後骨盆底肌肉的復健(如凱格爾運動)對預防及改善尿失禁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