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夜醒時的警覺系統與睡眠行為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面向解析:
1. 警覺系統的啟動與環境檢查
寶寶在夜間醒來時,會啟動一套「內建的警覺系統」,開始檢查周遭環境的溫度、氣味、光線等感官訊息,以判斷是否安全且舒適。如果寶寶入睡前已熟悉環境(如自己的小床),且沒有不適感,通常能快速判斷環境正常,進而再度入睡。反之,若寶寶習慣依賴媽媽的體溫、搖晃或哄抱入睡,半夜醒來時這些依賴的感覺消失,警覺系統會觸發警報,導致寶寶哭鬧喚醒照顧者。
2. 生理時鐘與睡眠壓力的交互作用
寶寶的睡眠受「生理時鐘」與「睡眠壓力」調控。夜晚入睡後,睡眠壓力逐漸降低,生理時鐘開始運作,幫助寶寶維持連續睡眠。若生理時鐘尚未銜接好,寶寶可能在下半夜醒來並保持清醒狀態1-2小時,直到睡眠壓力再次累積才會重新入睡。這種夜醒時間較長的現象,可能發生在自行入睡的寶寶身上,也會讓父母感到困擾。
3. 睡眠訊號與入睡行為
寶寶的睡眠訊號(如揉眼睛、打呵欠等)是判斷其是否準備入睡的重要指標。新生兒及小月齡寶寶的睡眠訊號較明顯,父母若能敏銳察覺並適時放床,能幫助寶寶自行入睡,減少夜醒問題。隨著月齡增長,寶寶可能會隱藏睡眠訊號,增加入睡難度。
4. 父母參與度與睡眠品質的關聯
研究顯示,父母在寶寶入睡過程中的過度參與(如頻繁搖抱、哄睡)與夜間醒來次數增加、清醒時間延長及睡眠品質下降有關。這意味著過度依賴父母幫助入睡,可能使寶寶夜醒時更難自行安撫回睡。
總結
寶寶夜醒時的警覺系統會檢查環境是否安全舒適,若環境穩定且寶寶能自行安撫,通常能快速再入睡。生理時鐘與睡眠壓力的調節影響夜醒時間長短。父母若能掌握寶寶的睡眠訊號,適時放床,並避免過度依賴哄睡,有助於改善寶寶夜醒行為與提升睡眠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