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產後的坐浴與傷口清潔是促進會陰傷口癒合、減輕疼痛與預防感染的重要護理措施。以下是詳細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1. 坐浴時間與頻率
- 開始時間:自然產後滿24小時後即可開始溫水坐浴。
- 頻率:建議每天坐浴3至4次,每次約10至15分鐘。
- 持續時間:一般持續至產後2週,有痔瘡者可延長至6週。
2. 坐浴水溫與準備
- 水溫:溫水約37至40度C,避免過熱以免燙傷。
- 坐浴盆:使用大小合適且清潔的坐浴盆,放置於馬桶蓋或椅子上,確保環境隱密且安全。
- 清潔:坐浴盆每次使用前應徹底清洗乾淨。
3. 坐浴步驟
- 先用溫水清洗外陰部,保持會陰部清潔。
- 坐於溫水盆中約15分鐘,讓溫水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傷口消腫與癒合。
- 坐浴時最好有人陪伴,以防暈眩。
4. 傷口清潔技巧
- 會陰部清潔:每次大小便後,應用溫水由前往後沖洗,避免細菌由肛門方向進入陰道造成感染。
- 衛生棉更換:勤換衛生棉,保持傷口乾燥與清潔。
- 擦拭方式:大便後應由前往後擦拭,避免污染傷口。
- 避免盆浴:產後滿月前不宜盆浴,以免細菌感染。
5. 其他護理建議
- 產後24小時內可採用冰敷減輕腫脹疼痛,24小時後改用溫水坐浴或烤燈促進癒合。
- 若坐浴時出現嚴重暈眩、虛弱、冒冷汗或大量出血,應立即停止並就醫。
- 保持充足休息與放鬆,有助於傷口恢復。
這些方法能有效促進自然產後會陰傷口的癒合,減少感染風險,並舒緩不適感。建議依照醫護人員指示進行護理,並注意個人衛生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