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頭髮稀疏是常見且多數屬於生理現象,主要原因與其頭髮的生長週期及生活習慣有關,以下為詳細說明:
新生兒頭髮稀疏的常見原因與生理特性
-
生理性掉髮(新生兒生理掉髮)
新生兒的頭髮尚未成熟,毛髮的生命週期與成人不同。出生後頭髮會進入休止期,導致前幾個月出現掉髮現象,這是正常的生理過程。舊的毛髮脫落後,會被新的健康頭髮取代,約在6個月大左右開始重新生長。 -
新生兒枕部掉髮(俗稱「姑路」)
由於新生兒在尚未學會坐立前,長時間仰躺,頭髮與枕頭持續摩擦,導致後腦杓及兩側頭髮脫落或稀疏。這種掉髮通常在出生後3至6個月出現,且頭頂其他部位的頭髮仍持續生長,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寶寶活動力增加,頭髮會逐漸恢復。 -
遺傳因素
有些新生兒頭髮稀疏可能與基因有關,例如APCDD1基因變異會導致毛囊微小化,使頭髮變得稀薄細軟,這種情況稱為「遺傳型單純式毛髮缺少症」,屬於較少見且持續性的掉髮問題。 -
營養與健康狀況
嚴重偏食或營養不均衡可能導致頭髮稀疏,缺乏生物素、鐵、鋅等營養素會影響頭髮健康,但過量補充某些維生素(如維生素A)也可能造成掉髮。此外,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內分泌疾病也會影響頭髮生長。
總結
新生兒頭髮稀疏多為正常的生理現象,尤其是生理性掉髮與枕部摩擦造成的掉髮。大部分情況下,隨著寶寶成長,頭髮會自然恢復。若頭髮長期稀疏不長或伴隨其他異常,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以排除遺傳或健康問題。
以上資訊主要根據台灣兒童健康與育兒專業網站整理,提供科學且實用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