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前的準備與醫生溝通要點可分為兩大部分:待產前的身體與心理準備,以及與醫生有效溝通的技巧。
催生前的準備
-
身體準備
- 更換待產衣並移除內衣褲,方便醫療操作。
- 填寫基本資料及同意書,確保醫療程序合法且明確。
- 施打靜脈留置針及抽血檢查,以備緊急用藥或輸血需求。
- 每4小時監測生命徵象,密切觀察母體狀況。
- 會陰部皮膚準備,剃除會陰下段1/3毛髮,減少感染風險。
- 視情況灌腸,保持腸道清潔。
- 若有儲存臍帶血需求,需於入院時告知並交付相關收集用具。
- 待產期間會裝置胎兒監測器,持續監控胎心音及子宮收縮,請勿自行拆除。
- 飲食方面,待產期間可正常進食,但建議少量多餐,保持5~6分飽,避免因子宮收縮引起嘔吐。若需剖腹產,醫師會特別告知禁食。中藥及含酒精食物應避免,以免影響子宮收縮。
-
心理準備
- 提前熟悉生產地點,最好在32週前確定生產醫院並參觀產房,有助於心理調適。
- 建立信心並降低焦慮,透過祈福、聆聽音樂、戶外活動等方式舒緩壓力,避免負面情緒影響生產決策。
- 孕期保持規律生活與運動,控制體重,有助順利生產。
與醫生溝通要點
-
積極提問與準備
- 產檢前可先準備好想問的問題,並思考提問順序與方式,避免讓醫生感覺被質疑。
- 使用開放性問題(如「這是什麼?會有什麼影響?」)比直接引用網路或其他醫生意見更能促進良好溝通。
- 以謙遜態度表達關心,讓醫生感受到尊重與合作,而非挑戰專業。
-
明確表達需求
- 例如對於會陰保護的意願,可以說「我想盡量保護會陰,可以等一下嗎?」而非直接說「我不想剪會陰」,同時要有心理準備可能仍需縫合。
- 避免過早進入醫院待產,因為等待時間可能很長,與醫護人員溝通時可表達自己的狀況與需求,尋求適當時機入院。
-
建立信任關係
- 了解醫生的專長與背景,有助於調整溝通方式。
- 尊重醫療專業,同時堅定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雙方合作才能達到最佳生產結果。
綜合以上,催生前的準備不僅是身體上的檢查與照護,更包含心理調適與環境熟悉;而與醫生的溝通則需以尊重、謙遜且明確的態度進行,才能確保生產過程順利且符合個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