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叮咬引起的血管性水腫是一種過敏反應,發生在皮膚深層的真皮與皮下組織,常見於臉部(如眼皮、嘴唇)、四肢等部位,尤其在兒童中較為常見。血管性水腫的症狀包括局部迅速出現明顯的紅腫、癢感,但通常不會有疼痛或發熱,腫脹可大到影響功能(如眼皮腫到張不開)。
血管性水腫的成因
- 蚊蟲叮咬引發的過敏反應
- 食物、藥物過敏
- 病毒感染、內分泌失調或壓力等因素
血管性水腫與蜂窩性組織炎的差異
項目 | 血管性水腫 | 蜂窩性組織炎 |
---|---|---|
成因 | 過敏反應(蚊蟲叮咬、藥物等) | 細菌感染(通常因抓破皮膚導致) |
症狀 | 紅、腫、癢,無痛或輕微不適 | 紅、腫、熱、痛,可能發燒 |
發作時間 | 幾小時內迅速發展 | 2-4天逐漸加重 |
治療藥物 | 抗組織胺、類固醇(外用或口服) | 抗生素,嚴重時需開刀引流 |
輔助治療 | 冰敷 | 開刀引流 |
若蚊蟲叮咬後紅腫迅速出現且伴有癢感,無明顯疼痛與發熱,通常是血管性水腫;若症狀持續數天且紅腫加劇伴隨疼痛、發熱,需警惕蜂窩性組織炎,應及時就醫。
血管性水腫的治療
- 抗組織胺藥物:口服或外用,減輕過敏反應與癢感
- 類固醇藥物:外用類固醇藥膏或嚴重時口服類固醇,控制炎症
- 冰敷:減輕腫脹與不適感
- 注意避免搔抓,防止繼發感染
特殊注意
- 兒童因免疫系統尚未成熟,血管性水腫反應較明顯,隨年齡增長通常會減少
- 若皮膚破損或反覆抓癢,可能導致細菌感染,需警惕蜂窩性組織炎
- 嚴重血管性水腫可能影響呼吸道,需緊急醫療處理,但蚊子叮咬引起的多為局部輕中度反應
總結來說,蚊子叮咬引起的血管性水腫是一種過敏性腫脹反應,主要透過抗組織胺和類固醇治療,並輔以冰敷緩解症狀,通常數天內可改善,但需注意避免繼發感染及與蜂窩性組織炎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