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績與家庭教育環境的關係,學術研究普遍指出兩者之間存在密切且多層面的互動影響,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探討:
1. 家庭氣氛與教養方式
- 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對子女學習動機及成績有顯著影響。嚴格監督且以懲罰、批評為主的教養方式,往往導致子女產生被動學習和外在動機,反而使學業成績較低落。相反地,父母對子女成績的鼓勵與支持,能促進子女的學習努力與成績提升。
- 穩定和諧的家庭氣氛,父母提供愛與溫暖的環境,有助於兒童建立安全感與自信心,促進潛能發揮與人格健全發展,進而提升學習成就。
2. 家庭社經地位與教育資源
- 家庭社經地位(如父母教育程度、經濟條件)對學業成績有間接影響,主要透過教育資源的中介作用,例如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書桌、書櫃)、父母的教育期望與投入(如督促功課)等,這些因素均有助於提升子女的學業表現。
- 家庭社經地位較高者,子女較可能接受更多學科補習,補習時間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進一步強化學習成效。
3. 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習動機與自我調整學習的影響
- 家庭環境良好且父母積極參與子女學習,能培養子女的內在學習動機與自我調整能力,這是學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 反之,缺乏父母參與或以懲罰為主的家庭環境,容易使學生產生外在動機,學習成效不佳。
綜合以上,家庭教育環境透過情感支持、教養方式、社經地位及教育資源等多重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教育輔導與政策制定上,提升家庭教育環境品質、鼓勵父母正向參與子女學習,並改善家庭教育資源分配,將有助於促進學生學業成就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