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條件與子女被騙風險的關聯研究
社經背景對兒少被騙風險的影響
社會經濟條件與兒少遭受詐騙的風險存在顯著關聯。研究發現,教育程度愈低、月收入愈低者愈容易遭受網路詐騙。這種風險不僅源於經濟困難本身,更涉及多層面的社會與心理因素。
經濟弱勢家庭的風險機制
家庭功能與監督能力
經濟困難的家庭面臨獨特的脆弱性。父母忙於生計,較少陪伴孩子,可能較難注意到孩子在學校的遭遇,或較少時間教導孩子如何應對風險。這種監督缺失使得兒少更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的目標。
研究指出,為三餐奔忙的父母,休息時全家放空玩手機、玩線上麻將,底層家庭並沒有餘裕做學習。相比之下,中產家庭尚有心理空間陪伴孩子、為其建立生活和行為規範,這種差異加速了階級的不平等。
心理與社交脆弱性
經濟弱勢兒少面臨多重心理壓力。與他人相比之下,認為自身社經背景不如他人所帶來的不平等感,可能形成「相對剝奪感」,進而帶來壓力和沮喪。這種心理狀態使他們更容易被詐騙集團利用。
兒少會想證明自己「可以」、希望獨當一面心態,但缺乏社會歷練與判斷能力,可能遭有心人士利用。當兒少想證明自己能買想要的東西,就易落入網購詐騙;曾有兒少想證明自己有賺錢能力,結果被虛擬貨幣投資詐騙。
網路詐騙的具體風險
常見詐騙手法
兒少受詐騙場域以網路最多,包括一頁式廣告、網購平台、遊戲點數詐騙。手機遊戲風險最大,有心人士會藉由遊戲訊息釣魚,謊稱用較低價格代為儲值點數,實際上是騙錢,更嚴重的可能衍生數位性剝削。
調查發現,有近三成(27.5%)兒少可能會落入網路詐騙陷阱,其中以陷入「網路購物」的詐騙風險最高。
數位落差的加劇
網路反而加深階級落差,家庭經濟結構的力量太強了,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和數位教養的階級落差,加速階級的不平等。失功能的家庭難以協助少年們抵禦網路世界的風險。
社經背景的深層影響
教養行為與價值觀
社經背景對子女教養行為會產生顯著影響,個人價值觀對子女教養行為也會產生顯著影響。家長的社經背景會影響其對教育目的的認知,進而影響教養方式,最終影響子女的風險防範能力。
生涯選擇與風險
經濟困難對兒少的生涯選擇產生深遠影響。因為窮、因為沒錢,讓這些貧窮子女在生涯選擇上多了一些風險,他們在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無法謀職、無法選擇軍校、警校的情況下,他們可能誤交損友,最後游走在違法亂紀的邊緣。
系統性因素
制度排除與犯罪吸引
升學、技職和就業的制度沒有發揮完整的力量,讓諸多家庭功能不彰的少年們輕易地就被體制所排除,他們反而在集體的犯罪中找到認同感。越來越多未成年人被詐騙集團利用,除了高薪引誘外,也是因為缺乏正當的出路。
預防與介入
民主式教養風格有助高風險家庭子女學習適應,高風險家長讓子女瞭解家庭狀況有助於增強學習信念。這提示了家庭內部的溝通與支持對於降低風險的重要性。
結論
社會經濟條件與兒少被騙風險的關聯是多面向的,不僅涉及直接的經濟因素,更包括家庭監督能力、心理韌性、社交技巧、數位素養與制度支持等層面。有效的防制需要改善教育與就業環境,建立家庭支持系統,並提升兒少的數位安全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