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與藥師普遍建議,「營養針」並非人人需要,也不是加速恢復的特效藥,主要適用於無法經口進食或吸收營養的病人,且必須經由醫師評估、營養師設計配方、藥師調劑後使用。坊間所謂的「營養針」多為生理食鹽水或葡萄糖液加入少量維生素的靜脈輸液,真正的靜脈營養(全靜脈營養,TPN)含有胺基酸、脂肪、醣類、維生素、礦物質等,適用於腸胃功能受損或無法進食的患者。

常見誤區澄清:

  • 誤區一:營養針能快速補充營養、加速康復。
    事實上,能正常進食者應以口服攝取營養為主,營養針無法替代正常飲食,且長期或不當使用可能帶來感染、血栓、高低血糖、電解質異常等副作用。

  • 誤區二:營養針是一般疾病的標準治療。
    營養針主要用於無法進食或腸胃功能不佳的病人,如化療後嘔吐、腸阻塞、手術後等,非一般感冒、發燒等症狀的常規治療。

  • 誤區三:營養針可隨意自費施打。
    營養針需經醫師評估病情,營養師設計配方,藥師調劑,並非隨意施打的保健品,亂用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醫師與藥師的建議重點:

  • 優先以口服均衡飲食補充營養,必要時可補充維生素B群等營養補充品。
  • 僅在無法進食或腸胃功能受損時,經專業評估後使用全靜脈營養。
  • 使用全靜脈營養需注意可能的併發症,並由醫療團隊密切監控。

所以,醫師與藥師均強調「營養針」並非普遍適用的快速補充營養手段,應避免迷信與濫用,正確使用需專業評估與監控,才能保障安全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