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語言發展中,重複說話(仿說)與溝通意圖的理解是兩個重要但不同的現象。寶寶在語言發展初期會透過重複聽到的話語來練習語言,這種行為稱為「仿說」,是語言學習的自然階段;同時,寶寶也會用非語言行為(如眼神、表情、手勢)和有限的語言嘗試表達自己的溝通意圖,這是語言理解與社交互動的基礎。
重複說話(仿說)
- 仿說分為即時性仿說(立刻重複聽到的話)和延遲性仿說(重複較早前聽到的話)。這是幼兒語言發展的必經階段,有助於語言模仿與學習。
- 仿說不一定代表寶寶完全理解語言內容,有時是練習發音或尋求社交回應的方式。
- 在自閉症兒童中,重複說話可能更頻繁且帶有不同的溝通意圖,需透過觀察溝通情境來理解其背後意義。
溝通意圖的理解與表達
- 一歲到兩歲的寶寶雖然詞彙有限,但會用眼神、表情、手勢、聲音(如擬聲詞)等多種方式表達溝通意圖,例如表示想要、拒絕、引起注意或尋求安全感。
- 大人若能敏銳察覺並回應寶寶的這些溝通意圖,能促進寶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例如,寶寶推開東西表示不要時,大人可配合語言回應「不~~要~~」,幫助寶寶學習說詞。
- 溝通意圖的理解是語言發展的基礎,寶寶先理解語意再表達,且語言的社會互動性也非常重要。
- 家長可透過重複、擴展寶寶的語言,並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輪流對話,幫助寶寶學習語言的使用與調整。
寶寶語言發展中重複說話與溝通意圖的關係
- 重複說話是寶寶嘗試掌握語言形式的過程,並可能是表達溝通意圖的一種方式,但不等同於真正理解語言內容。
- 寶寶的溝通意圖多透過非語言行為表達,重複說話則是語言模仿的表現,兩者互相配合,促進語言能力的整體發展。
- 大人適時回應寶寶的溝通意圖,並用語言擴展寶寶的重複話語,有助於寶寶從模仿走向有意義的語言表達。
所以,寶寶在語言發展過程中會透過重複說話來練習語言,同時也會用多種方式表達溝通意圖。家長和照顧者理解並回應這些溝通意圖,並適當引導寶寶的仿說行為,是促進語言發展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