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同理寶寶情緒並適時陪伴,關鍵在於敏銳察覺寶寶的情緒變化,先理解並接納寶寶的感受,再以溫柔的語言和行動回應,讓寶寶感受到安全與被支持。同時,陪伴時要專心一致,給予寶寶表達情緒的空間,並透過肢體語言、表情等非語言方式幫助寶寶認識與調節情緒。

具體做法包括:

  • 察覺與接納情緒:當寶寶哭鬧或表現出情緒時,父母先不要急著批評或制止,而是用心觀察寶寶的需求與情緒背後的原因,表達理解,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

  • 用語言描述情緒:即使寶寶語言尚未發展成熟,父母可用簡單語句搭配表情、肢體動作,幫助寶寶連結感受與表達,如「你剛剛哭,是因為不舒服嗎?」。

  • 給予安全感與陪伴:陪伴時放下手機等干擾,專注在寶寶身上,讓寶寶感受到被重視與支持,這能增強寶寶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 引導情緒調節:在寶寶情緒穩定時,教導簡單的冷靜方法(如深呼吸、轉移注意力),並鼓勵寶寶用語言表達情緒,逐步建立自我調節能力。

  • 適時給予選擇與規範:對於1歲以上寶寶,尊重其自主性,提供有限選擇,讓寶寶學習用合適方式表達需求,同時建立明確規範,避免用哭鬧達成目的。

  • 主動支持與引導解決:當寶寶情緒表達後,父母可進一步引導寶寶思考解決方法,並陪伴練習,讓寶寶學會面對困難與人際互動。

所以,父母以同理心回應寶寶情緒,並用心陪伴,能讓寶寶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促進情緒健康發展與親子關係的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