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過度表現通常是戀愛中的「濾鏡效應」,雙方會刻意展現較理想化、討喜的自己,甚至過度自我揭露以拉近距離;而婚後隨著濾鏡消失,真實自我逐漸顯露,雙方開始面對彼此的缺點與生活習慣,這種轉變可能導致感情摩擦與適應挑戰。

在戀愛階段,雙方往往會用甜言蜜語、頻繁聯繫來表達愛意,甚至過度透明地分享自己生活的各種細節,這種過度自我揭露雖能增進親密感,但若過度,可能侵犯個人隱私並帶來焦慮。婚前的這種表現多半是為了營造理想形象,讓對方感受到安全感與吸引力。

然而,婚後因為生活的真實壓力和日常相處,這層「戀愛濾鏡」逐漸消失,雙方開始展現真實的個性與習慣,這時候原本被包裝或忽略的缺點會浮現,導致「婚前看上眼,婚後看走眼」的感覺。例如,婚前的體貼可能變成婚後的冷漠,婚前的浪漫可能變成婚後的沉默,這些變化反映了從感覺階段轉向經營階段的必然過程。

心理學研究指出,婚姻中雙方若能開放且適度地表達真實感受,並保持自尊與自我價值感,能提升婚姻滿意度。但過度或不適當的自我揭露,尤其在不合時宜的情境下,可能反而傷害關係。

所以,婚前過度表現與婚後真實自我的揭露,是戀愛與婚姻兩個不同階段的自然現象。成功的婚姻關係需要雙方在揭露真實自我與維持適度隱私間找到平衡,並透過耐心與溝通共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