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孩子的社交行為判斷其教養程度,主要可觀察孩子的社交技巧、自我控制能力、合群性與順從性等面向。這些行為反映了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對孩子情緒管理、同理心培養及社交能力訓練的影響。
具體來說:
-
社交技巧與攻擊行為的關係:研究指出,幼兒在社交技巧(如自我控制、交友技巧、自我表現技巧)表現越好,外顯攻擊行為(如打人、搶奪)及關係攻擊(如排擠、冷落)越少,顯示良好的教養能促進孩子正向社交行為,減少攻擊性。
-
主動性、合群性與順從性:孩子主動表達自己、樂於與他人互動(合群性)及願意遵守規範(順從性)是社會能力的重要指標,這些特質往往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
-
教養方式與孩子生活適應:父母若採取民主關懷的教養方式,孩子在學校、家庭及同儕間的生活適應較佳;反之,忽視冷漠或獨斷專制的教養方式,可能導致孩子社交行為問題較多。
-
培養同理心與情緒管理:父母透過情緒識別、情緒管理技巧教導及同理心培養,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控制情緒,進而提升社交情緒能力。
綜合以上,透過觀察孩子是否能與同儕合作、建立友誼、分享與表達情感,是否具備自我控制及順從性,能初步判斷其教養程度與品質。良好的教養通常會反映在孩子較佳的社交技巧和較少的攻擊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