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動作發展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家長應以理解和接納的心態來調整期待,避免過高或過快的要求,並依照寶寶自身發展狀況適時引導和支持。
寶寶的粗大動作(如翻身、坐、爬、站、走)和精細動作(如抓握、拿取小物)發展時間點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例如,寶寶三、四個月會翻身,七個月會坐,九個月會站立,但這些時間點並非絕對,每個寶寶的發展節奏不同。家長若過度焦慮或強迫寶寶達到某些里程碑,可能反而影響寶寶的自然發展。
家長心態調整的重點包括:
- 接受個體差異:了解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不同,不必與其他孩子比較。
- 因勢利導:根據寶寶的實際發展狀況,提供適當的環境和刺激,鼓勵寶寶自主探索和練習。
- 避免揠苗助長:不宜過早或過度要求寶寶達成特定動作,以免造成壓力或挫折感。
- 及早發現異常並求助專業:若家長發現寶寶動作發展明顯落後或有異常(如肌肉張力異常、動作不協調等),應及時尋求小兒科或復健科專業評估。
此外,台灣的醫療機構提供發展量表和評估服務,協助家長了解寶寶的發展狀況,並給予適當的指導和介入。
所以,家長應以耐心和正向的態度,尊重寶寶的個體差異,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這樣有助於寶寶健康且順利的動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