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溝通方式的適用情境與個人偏好,主要可從文化背景、情境需求與個人心理特質來理解。

1. 高情境與低情境溝通模式

  • 高情境溝通偏重非語言訊息、背景與關係,適合台灣等東方文化,因為這類文化重視關係與隱含意義。研究顯示,溝通模式越偏向高情境者,在台灣的生活、工作、人際互動適應度越好,且不確定性容忍度較高。
  • 低情境溝通則較直接明確,重視語言本身,常見於西方文化,適合需要明確指示和快速決策的場合。

2. 薩提爾五種溝通型態(台灣情境下的應用)

  • 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為「不一致溝通」,常在壓力或衝突情境出現,可能導致溝通障礙。
  • 一致型溝通則是最真誠、直接且有效的方式,有助於提升自我價值感,適用於需要建立信任與理解的關係中。
  • 台灣學者根據薩提爾理論,細分出符合台灣文化特色的10種溝通類型,反映出東西方文化差異與個人內在感受的複雜性。

3. 個人偏好與文化思維差異

  • 台灣人溝通偏向關係主義(relationalism),重視人際關係和情感連結,偏好高情境溝通與一致型溝通。
  • 西方文化則偏向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偏好低情境、直接明確的溝通方式。

適用情境總結

溝通方式 適用情境 個人偏好與文化背景
高情境溝通 重視關係、隱含意義的文化與場合 台灣及東方文化,偏好含蓄與關係維護
低情境溝通 需明確指示、快速決策的場合 西方文化,偏好直接明確表達
一致型溝通 建立信任、解決衝突、促進理解的關係場合 個人傾向真誠、直接,適合心理安全感需求高者
不一致溝通(討好、指責等) 壓力大、衝突時的防衛性反應 個人防衛機制,可能因文化或成長經驗不同而異

所以,台灣人在溝通上多偏好高情境與一致型溝通,這有助於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而個人偏好則受文化背景、心理特質及情境壓力影響,會在不同場合展現不同溝通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