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性語言不流暢(發展性語言不流暢)與口吃的主要區別在於不流暢的特徵、頻率、持續時間及伴隨的身體反應。
-
階段性語言不流暢通常出現在幼兒語言發展過程中,是正常現象,特徵包括語音或字詞重複1-2次,語音拉長時間少於1秒,且不會伴隨身體不適或逃避行為。這種不流暢多隨著年齡增長和語言成熟而自然改善。
-
口吃則是語言節律不順,表現為重複音節、字詞超過2次,語音拉長超過2秒,且常伴隨頸部、臉部或身體不自主的張力或動作(如眨眼、聳肩、甩頭等),患者可能會有逃避說話、閃避眼神等心理反應。口吃的原因複雜,涉及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
此外,口吃的語言不流暢與講話速度無關,反而越想放慢越不流暢;而階段性不流暢(如迅吃)則與講話速度有關,放慢速度後會改善。
處理方式:
-
對於階段性語言不流暢,家長應保持耐心,不急促孩子說話,給予輕鬆的語言環境,通常不需特殊治療。
-
對於口吃,建議早期介入語言治療,結合心理支持,家長應用平和語速與態度與孩子溝通,避免催促或批評,並鼓勵孩子表達。嚴重者可尋求專業言語治療師協助。
總結表格如下:
項目 | 階段性語言不流暢 | 口吃 |
---|---|---|
重複頻率 | 1-2次 | 多於2次 |
語音拉長時間 | 少於1秒 | 多於2秒 |
身體動作 | 無 | 可能有眨眼、聳肩、甩頭等不自主動作 |
心理反應 | 無 | 可能有逃避、害怕、焦慮等 |
與講話速度關係 | 與速度有關,放慢可改善 | 與速度無關,越想放慢越不流暢 |
處理建議 | 耐心等待,提供輕鬆語言環境 | 早期語言治療與心理支持,家長耐心陪伴 |
這些資訊有助於區分兩者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