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理解孩子行為問題的技巧,主要包括系統性且細緻的行為紀錄、情境分析與多面向評估,並結合專業知識來判斷行為背後的原因與需求。

具體技巧包括:

  • 多種觀察紀錄法:如日記法、軼事紀錄法、樣本描述法、事件取樣法等,這些方法能幫助長期追蹤孩子行為的變化,並分析行為發生的情境與頻率,進而理解行為的功能與成因。

  • 情境與互動觀察:透過自然遊戲或日常生活中的互動,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人際互動、語言表達、專注力及挫折容忍度,這有助於發現孩子潛在的情緒障礙、自閉傾向或亞斯伯格行為等。

  • 結合家長訪談:了解孩子在家庭與學校的行為表現與生活習慣,從多角度收集資訊,提升觀察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 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與提示:在觀察與引導過程中,保持語氣溫和且肯定,適時給予行為暗示(如「你太興奮了」),幫助孩子提升自我覺察與行為控制能力。

  • 辨識行為背後的溝通意圖:理解孩子的行為是其表達需求或情緒的方式,避免誤解為故意不當行為,並針對不同類型的行為問題(如類自閉、亞斯伯格、情緒障礙)採取相應的觀察重點與支持策略。

  • 量化與質化結合:透過行為出現頻率的計數與質性描述,並觀察環境與師生、同儕互動情形,全面評估孩子的行為狀況。

這些技巧有助於家長、教師及專業人員更有效地理解孩子行為問題,並設計適切的介入與輔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