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變遷導致晚婚晚育趨勢明顯,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約30.7歲,首次生育年齡約31.4歲,且超過七成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女性年齡在35歲以上,高齡不孕成為普遍生育困境。晚育現象與低生育率密切相關,促使人工生殖技術(如試管嬰兒、凍卵)需求增加,30至34歲被視為凍卵的黃金期,以保存生育力。
在育兒支持策略方面,因應晚育及少子化,政府與社會需提供多元支持,包括:
- 生育醫療支持:推廣人工生殖技術與生育力保存(如凍卵),協助高齡婦女克服生育困難。
- 經濟與職場支持:因晚婚晚育多與經濟基礎及職場穩定性相關,政策應提供育兒津貼、育嬰假及職場彈性措施,減輕育兒負擔。
- 長期照顧與代間支持:隨著家庭結構變遷及高齡化,強化跨代照顧資源,促進家庭與社會間的協力育兒。
- 健康與心理支持:提供孕產婦健康管理與心理諮商,減少晚育帶來的壓力與風險。
整體而言,晚育趨勢反映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育兒支持策略需從醫療、經濟、社會及心理多面向整合推動,才能有效應對晚育帶來的挑戰與促進生育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