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剴剴條款」於2025年7月18日由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主要針對未滿7歲兒童遭凌虐致死的案件,明文加重刑責,施虐致死者可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殺害未滿7歲兒童則加重刑責二分之一。
社會反應
- 全民憤怒與關注:剴剴案本身引發社會強烈憤慨,民眾對施虐保母判決過輕感到不滿,促使立法院迅速推動修法。
- 朝野激烈討論:立法院內部對條文技術性及適用範圍有不同意見,甚至爆發激烈口角,但最終在藍白聯盟合作下完成修法。
- 部分政黨質疑修法倉促:民進黨擔憂條文可能重複或衝突,認為修法過於急促,可能導致刑責混亂,部分立委因投票立場與黨團不一致而引發爭議。
影響
- 法律層面:新增《刑法》第272條之1,對未滿7歲兒童遭凌虐致死者加重刑罰,最高可判死刑或無期徒刑,並提高殺害幼童的刑責,賦予司法機關更大懲罰空間。
- 社會層面:此修法標誌台灣社會對兒童人權的重視提升,將虐童視為國家社會責任,強調對暴力零容忍,期望透過法律嚴懲虐童行為以保護兒童安全。
- 法律實務挑戰:有律師指出條文仍有盲點,未來如何適用及避免刑責重疊仍需進一步釐清。
整體而言,「剴剴條款」的通過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兒童保護的高度共識與期待,儘管立法過程中存在爭議,但最終促成重要的法律改革,強化對幼童虐待致死案件的懲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