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學觀點,同姓結婚與近親結婚的遺傳風險主要來自於血緣關係的親近程度,而非單純以「同姓」作為判斷標準。

  • 血緣越近,隱性遺傳疾病的風險越高。這是因為近親雙方較可能攜帶相同的隱性基因,若兩人都是某隱性疾病的帶因者,子女罹患該疾病的機率會顯著增加。例如,兄妹間同時帶有某隱性基因的比例遠高於非親屬兩人。

  • 同姓不等於血緣近。在現代社會中,姓氏並不一定能準確反映血緣關係,因為姓氏可能來自父系,也可能因收養、改姓等因素而改變。此外,常見姓氏如王、張、李等人數眾多,並不代表同姓者血緣一定接近。

  • 近親婚(如一級堂表親)確實會增加子女罹患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的風險,但二級、三級堂表親的風險則較低,仍高於一般人群。

  • 風險增加不代表必然出現疾病。即使風險較高,也不代表一定會有遺傳疾病發生,且現代基因檢測技術可以幫助篩檢隱性遺傳疾病的帶因者,降低風險。

  • 法律與社會規範多基於優生學與社會考量,以避免近親婚帶來的遺傳風險,保障子女健康與社會繁衍。

所以,科學上重點在於血緣親近度與隱性遺傳疾病帶因的風險,而非單純同姓問題。同姓結婚若雙方血緣關係不近,遺傳風險並不會顯著增加;反之,近親結婚則確實存在較高的遺傳疾病風險,建議可透過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來評估與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