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吐奶與溢奶是常見的現象,主要原因與嬰兒腸胃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有關。以下是常見原因及改善方法

常見原因

  1. 腸胃功能未成熟
    嬰兒的胃容量小,賁門(食道與胃之間的括約肌)發育尚不完全,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造成溢奶或吐奶。

  2. 餵奶過量
    單次餵食量過多會增加胃內壓力,導致奶液反流。

  3. 喝奶姿勢不良與吸入過多空氣
    不正確的餵奶姿勢或奶嘴孔洞過大,會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容易脹氣並引發吐奶。

  4. 喝奶速度過快
    奶嘴孔徑不合適,讓寶寶喝奶過快,容易嗆奶與吐奶。

  5. 劇烈活動
    餵奶後立即劇烈運動,腹部壓力增加,可能引起嘔吐。

  6. 對牛奶蛋白不耐受或過敏
    有些寶寶對牛奶蛋白不耐受,可能導致吐奶,需考慮水解配方奶粉。

  7. 病理性原因
    如先天性幽門狹窄(會有噴射狀吐奶)、食物中毒等較嚴重狀況需醫療介入。


改善方法

  1. 控制餵奶量與頻率
    避免一次餵食過多,分多次少量餵養,減少胃部壓力。

  2. 調整餵奶姿勢
    讓寶寶保持頭部稍微抬高,避免喝奶時吸入過多空氣。

  3. 選擇適合的奶嘴孔徑
    根據寶寶吸吮能力選擇奶嘴,避免喝奶過快或嗆奶。

  4. 餵奶後拍嗝
    餵奶後讓寶寶直立或坐在膝上,輕拍背部幫助排氣,減少脹氣與吐奶。

  5. 避免餵奶後劇烈活動
    餵奶後讓寶寶安靜休息,避免腹部壓力增加。

  6. 觀察並調整配方奶
    若懷疑牛奶蛋白不耐受,可諮詢醫師改用水解配方奶。

  7. 副食品介入
    6~12個月後,隨著賁門成熟及副食品攝取,溢奶情況通常會改善。


注意事項

  • 若吐奶伴隨體重不增、持續哭鬧、噴射狀吐奶、血便或其他異常症狀,應立即就醫。
  • 吐奶是嬰兒的保護機制之一,通常不需過度擔心,但需觀察寶寶整體狀況。

以上建議可幫助家長理解嬰幼兒吐奶與溢奶的原因,並採取適當的改善措施,促進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