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不理人、不回應的情況,父母可以採取以下教養策略,這些方法結合了正向教養、適度教養與行為規範建立的原則,並強調理解與耐心:

1. 理解孩子不理人的原因

  • 年齡與發展階段:幼兒階段(如兩歲)的孩子,因語言與社會化大腦尚未成熟,容易出現不理人、不配合的現象。
  • 社會化發展:孩子需要時間學習與他人互動,有時不理人是因為還不懂得如何回應。
  • 教養方式影響:過度命令或負面語言可能讓孩子更抗拒回應。

2. 正向教養與溝通技巧

  • 簡單明確的指令:用簡短、清楚的語言表達需求,避免長篇大論。
  • 正向敘述取代負向指令: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而非「不可以做什麼」。例如:「請把雙手放在膝蓋上」而非「不要亂動」。
  • 非語言溝通:當孩子不理會口語指令時,可用手勢、表情、擁抱等非語言方式引導。
  • 情緒理解與陪伴:先讓孩子情緒平穩,再進行溝通。家長可陪伴孩子,表達理解,等孩子冷靜後再討論剛剛發生的事。

3. 適度教養的七個向度

向度 說明與應用方式
愛與保護 表達關愛、回應需求、提供保護與協助
規則 設定明確的規定與限制,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期待 根據孩子能力設定合理期待,避免過高標準
行為控制 適度引導與監督孩子的行為,避免過度控制或放任
讚美 及時給予正向回饋,鼓勵孩子的好行為
不處罰 減少懲罰,多用鼓勵與引導
不用心理控制 避免用情緒勒索、威脅等方式控制孩子

4. 建立行為規範的練習

  • 耐心陪伴與引導:孩子建立行為規範需要時間,家長應耐心陪伴,逐步引導。
  • 觀察與調整策略:根據孩子的特質與能力,適時調整教養方式。
  • 鼓勵與感謝:當孩子配合時,及時給予鼓勵與感謝,強化正向行為。

5. 家長自我照顧

  • 減低教養焦慮:家長應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因孩子不理人而過度焦慮或自責。
  • 適時修正策略:若某種方法無效,可嘗試其他方式,並給自己與孩子成長的空間。

這些策略能幫助父母更有效地面對孩子不理人、不回應的狀況,並促進親子關係與孩子的社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