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學研究與動物實驗對於「防疫茶」的效果有以下幾點重要發現與限制:
-
體外實驗顯示部分茶類對病毒有滅活作用:例如奈良縣立醫科大學的研究發現,某些茶類(如綠茶)在體外實驗中能使新冠病毒失去活性,30分鐘內病毒感染性下降率可達約99.975%,但這僅是試管內的實驗結果,並未證實人體飲用茶水能有效預防新冠病毒感染。
-
茶黃素對冠狀病毒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的初步發現:有研究利用高壓液相層析儀篩選出茶黃素(TF3)能抑制SARS病毒蛋白酶活性,但尚未證實其在活細胞中抑制病毒複製的能力,也缺乏動物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支持。
-
動物實驗方面,茶多酚類化合物在其他疾病模型中展現一定保健效果:例如烏龍茶中的茶飢素在肌少症老鼠模型中能提升肌肉合成、減緩肌肉降解,並在帕金森氏症老鼠模型中有神經保護作用,但這些研究並非針對防疫或抗病毒效果。
-
臨床與實際防疫效果尚未確立:中醫師指出,防疫茶並非立即生效的保護措施,飲用防疫茶不能保證不會感染新冠病毒,仍需配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防疫茶可能有助於減輕症狀或降低感染風險,但無法取代疫苗或其他科學證實的防疫手段。
綜合以上,目前沒有科學研究或動物實驗能明確證實防疫茶在人體中具有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效果,相關研究多為體外試驗或初步動物模型,尚缺乏臨床試驗支持。因此,防疫茶應被視為輔助保健品,而非確切的防疫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