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快篩面臨多項困難,家長也常有不少疑慮,主要可歸納如下:

嬰兒快篩的困難

  • 肌肉控制與配合度低:0到2歲嬰幼兒肌肉控制尚未成熟,尤其是唾液快篩時,嬰兒不易配合吐口水,造成執行上的困難。
  • 無法清楚表達症狀:嬰幼兒難以用語言表達身體不適,除非有明顯發燒等症狀,家長和托育人員不易及時察覺感染。
  • 戴口罩困難:嬰兒不適合且難以持續戴口罩,增加感染及群聚風險。
  • 快篩頻率與指引不明確:目前缺乏明確的連續快篩天數指引,家長和機構難以判斷篩檢頻率是否足夠。
  • 心理壓力與身體不適:頻繁快篩可能造成嬰幼兒心理恐懼,且鼻腔快篩可能引發鼻血等不適。

家長常見疑慮

  • 快篩是否必要:家長擔心無症狀嬰幼兒頻繁快篩是否有意義,醫師建議有症狀時再篩檢較合理,避免浪費快篩試劑並減少孩子恐懼。
  • 如何減少孩子不適與恐懼:家長常因孩子哭鬧而感到心疼和煩躁,專家建議事前以故事或繪本引導,讓孩子有心理準備,並在快篩時適當抱緊減少不適感。
  • 防疫措施與托育安排:家長關心確診後托育停托天數及防疫指引,期盼中央能提供更具體操作指引,尤其在嬰幼兒疫苗接種率較低的情況下。

建議家長應對策略

  • 事前溝通與心理建設:用簡單語言向孩子說明快篩目的,避免將過程描述得過於可怕。
  • 適當抱持與安撫:快篩時抱緊孩子,減少掙扎與不適,並盡快完成檢測。
  • 依症狀決定篩檢時機:避免無症狀頻繁快篩,減少孩子心理負擔與身體不適。

總體而言,嬰兒快篩在操作上有其生理與心理挑戰,家長需兼顧防疫與孩子的情緒需求,並期待更明確的官方指引協助落實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