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家庭中,女性在飲食準備與家務負擔上承擔明顯較重的責任,且這種負擔往往超過男性,形成家務勞動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女性不僅負責大部分的家務工作,尤其是飲食烹飪,還因社會文化期待和傳統性別角色而難以減輕負擔,這使得女性的休閒時間被壓縮,且家務總量呈膨脹趨勢。
具體來說,傳統家庭中女性多被視為「家中飲食的主要提供者」,這不僅是勞動,更是身份認同和情感回饋的來源,形成一種循環,使女性更深陷於家務角色中。此外,家務分工常依性別刻板印象劃分,如烹飪、洗衣、育兒被視為女性家事,而修繕等則被視為男性家事,導致女性家務負擔較重。
研究也指出,儘管女性在職場地位提升,家庭內的性別角色期待和家務分工不平等仍普遍存在,女性往往需要在職業與家務間雙重負擔,且社會規範對女性承擔家務的期待未減。女性在家務中的付出常被合理化,認為是對家庭和孩子的無私付出,這種合理化使得女性即使感受到不公平,也較難反抗或改變現狀。
在歷史脈絡中,尤其是臺灣民國時期,女性煮食不僅是勞動,更是家庭內權力、經濟管理與社會身份的展演,女性在家務中承擔的壓力與責任深植於家庭結構與文化中。
所以,傳統家庭中女性的飲食與家務負擔問題,是性別角色分工、文化期待與經濟結構交織的結果,造成女性在家庭中承擔過重的勞動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
